這兩部作品依然維持他最令人稱道的風格,就是不抄襲現有的奇幻作品的奇幻元素架構(托爾金魔戒奠定了奇幻文學的框架,想要擺脫他的設定並不是件簡單的事)。迷霧之子的鎔金術與血金術,伊嵐翠的符文描繪,與破戰者的識喚術、駐氣與身體彩氛都是相當創新與有趣的設定。(我強烈懷疑Sanderson的老婆有色彩學的背景,破戰者中奇幻元素用到的名詞,有些沒念過色彩學還不容易翻)。另外Sanderson對於人性的描寫也極其深刻與細膩(與我另一個喜愛的作家R.A. Salvatore一樣),你可以看到故事中的主角們在思考與自省上的成長。伊嵐翠故事中 Derethi的樞機主教,一直對於自己的信仰,與讓亞瑞隆王國皈依Derethi所採取的手段上,無法獲得邏輯上辯證的一致而困擾不已,而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慘劇更是他心中一直無法抹去的陰霾。破戰者中Vivenna因為自身的傲慢而一直被玩弄於股掌之間不自知,Siri因為旁人的刻意誤導再加上義卓司對於虹譜宗教的刻板印象,而一直對支撐國家與信仰的祭司們有所偏見。這些角色並不是神,但藉由一次次失敗與挫折,更讓讀者對書中人物產生共鳴。
Sanderson也是多重人物分鏡述事的寫作方式的好手。說到這種寫作方式,似乎因為冰與火之歌實在是太紅了,最近看到的某些作品都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敘述小說,不只從單一主角的觀點來敘事的寫作方式,可以讓我們用不同角度來看同一件事,更可以用同理心去探究所謂正派、反派角色的心路歷程。但用不好的話容易失焦,簡單的來說,就是一個緊湊的氛圍好不容易鋪陳起來,就硬生生地被砍斷,分鏡到另一個角色去,而等到焦點再回到這個主角的時候,很多讀者早就忘記上次的劇情進行到哪了。但Sanderson的分鏡角色很少會超過三個,而且起碼都會圍繞在同一個敘事的焦點上,讀起來通順多了。至少比冰與火之歌的後幾部曲好,當初看冰與火第四部A Feast for Crows時,我是跳著章節看的,要不然實在很難想起來這個章節的主角上次到底發生什麼事。
最後,我個人認為看Sanderson作品最大的享受,就在於推理解謎的過程。自認為推理能力不錯的我,也是看到故事快結尾的部分才約略猜出來結局。到底伊嵐翠城為何會在十年前發生崩壞,虹譜的宗教信仰究竟從合而來?我相信這是每個正在看Sanderson書的人,如同上了癮般,欲罷不能地翻著書頁的最大原因。